COP28现场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能链智电举办中国角边会:新能源出海,中外合作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2024-01-15 90507阅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 实习生王悦阳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12月9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联合中国国际民间合作促进会、21世纪经济报道在COP28蓝区中国角,举办以“新能源浪潮下中国市场机遇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的论坛并进行直播。该论坛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形式向全球传递中国新能源实践案例,探索新能源未来发展空间和路径。

COP28现场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能链智电举办中国角边会:新能源出海,中外合作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为向全球分享中国碳普惠的发展与实践,给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指引,12月8日,在COP28期间,能链面向全球发布《2023碳普惠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首部以产业参与及用户行为分析为主的碳普惠领域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碳普惠的发展背景、碳普惠减排项目与减排场景、平台机制分析、用户行为分析、交易模式及应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带来中国实践与思考。

(论坛现场)

全球气候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呈现ESG最新进展,讲好绿色低碳故事,该论坛是21世纪经济报道在COP28期间联合举办的第二场活动。1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碳阻迹公司在COP28蓝区中国角举办“应对气候变化,企业全球视角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并进行直播。在该主题沙龙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碳阻迹公司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全球碳管理大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发起“绿色品牌ESG指数”。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ESG频道主编李德尚玉宣布,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客户端21财经APP升级为ESG频道3.0版本,即日起将聚集多方战略合作伙伴,给企业提供“一站式ESG解决方案”。李德尚玉在现场展示了由21经济研究院等编撰的《21世纪活力ESG实践报告2023》。

《21世纪活力ESG实践报告2023》

中外合作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12月6日达成了60项全球承诺,旨在到2030年将绿色交通运输增加一倍。

交通领域是重要的碳排放部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导者,在推动油电切换、新旧能源替换以及交通能源数字化领域走在全球前列。以能链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具备领先的技术、丰富的实践成果,尤其在推动个体车主参与碳减排方面,可以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上述论坛有幸邀请到了各国官方代表、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共同围绕中国企业出海、国际合作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本场论坛由21世纪经济报道ESG频道主编李德尚玉主持。

(21世纪经济报道ESG频道主编李德尚玉主持论坛)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王香奕在发表致辞时介绍,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是中国NGO连接国际NGO的一个平台组织,使命是推动中外民间协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民促会希望作为中国NGO与国际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让中国NGO有更多机会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与合作。随后,王香奕与大家一起欣赏了讲述中国民促会30年历史的沙画视频。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家富发表致辞并表示,在推动中国交通能源绿色转型时,应大力推广三种模式,一是油电混合,二是氢燃料,三是电池。目前,中国的电池发展较好,产量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以上,出口也比较多。在航运方面,可以看到离岸电、天然气、甲醇和氨燃料等在逐渐发展。航空是交通领域最难减排的,这方面可以尝试发展可持续燃料。

(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

在主题分享环节,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介绍了能链通过全球布局助力交通能源向电气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历程。翟宇博指出,新能源充电是今年COP28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国的公用新能源充电桩有非常大的增长趋势,目前中国已有数百万公用新能源充电桩,预计2030年将会超过2600万台。能链一直在做的就是提供行业连接器的价值,将更多的科研机构、组织和企业连接起来,让大家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新能源出海面临机遇与挑战

(圆桌讨论环节)

在圆桌讨论环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终身科学家周南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长聘教授梁希、博萃循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林晓博士、德勤低碳亚洲执行总监John Sayer,就新能源转型、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中阿新能源合作等热门话题进行分享和探讨。

John Sayer介绍,目前市场上银行金融投资部门和新能源项目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发展多边平台包括新开发银行、区域开发银行和相关服务机构,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项目发展。

梁希指出,“西方国家新能源融资成本基本要低于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低息贷款、信用保险和国家政策等手段降低我国在海外新能源的投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外汇管制、促进新能源资金投资上进行改革,提升效率。此外,还应该建立更包容的项目投资容错机制。

苗红表示,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项目,由于存在前期开发成本高、本地技术能力不足等相应挑战,“MDB(多边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能够持续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前期开发工作、支持项目风险识别及金融协同,实现高效对接。同时针对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希望相关部门和在地的相关利益方能够更多参与其中。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中国对外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林晓介绍,中国的企业很难在为全球提供产品的同时,去建设适应不同地区国家本地要求的全球化服务网络,来完成生产者责任延伸和产品-回收的闭环,“这就必须依赖当地现有的收集网络来做,这就需要国际间加强合作”。

在周南看来,为了实现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理想的1.5摄氏度这个目标,对于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大,但在推广新技术上会遇到价格贵、政策不力、市场反应弱等问题,“应该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起鼓励和奖惩机制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最后达成目标”。

推荐阅读:

山西晋城康养城市推介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国信证券获评第二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企业”

“数字提升”激发内生力 抖音生活服务“乡村文旅长期扶持计划”助力3000余个中小商家增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资本动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